姜龙飞

孤独的价值变异
发布时间:2012-10-11 文章分类:随笔杂感   

在美国,偌大一面橱窗里如果孤零零地只陈列着一件(套)衣裳,那么,经验人士告诉我,这件(套)衣裳的售价一定不菲。反之,如果陈列两件(套)、三件(套),以至更多,其售价则必然逐级下降,陈列越多越便宜。这也差不多等于说,孤独与高贵庶几同义,大众和廉价大致相当。任何物质,大凡高等第的、优质的、出类拔萃的,永远都是象牙塔尖上的那么一点点,因而总是贵的、超值的。

好或不好当然不能仅仅靠标价高低来衡量,比如内在质量,肯定就是比价格更重要的一条衡量标准,可是在商品社会,我们难道还能找到比标价更简便明了、更一览无余的识别方式吗?没有。大多数物质的成品状况在我们的经验之外,我们无法凭借自身的能力来完成对其优劣的鉴别,所以,只好把判断投射到某种标志物上,譬如价格,试图借此来迅速地完成鉴别,形成判断,进而决定是否掏出钱包。

价格吸引着我们,价格同时也为难、甚至排斥着我们。面对孤独在橱窗里的高贵,倾慕与赞叹、感伤与气馁可能是大多数人同时交织的体会,极富层次感,跌宕磨人。游历美国的中国人是如此,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在中产阶级已占九成的美国,能够像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那样,用珠光宝气的衣饰来点缀她亲近平民时的慈善形象的,恐怕也是可怜的少数。

外行,普通人,芸芸众生,对物质世界价值的评判,大多数时候是依靠客体(商品)给定的价格来甄别的,并据此决定自身的消费取向。这其中天然隐含着一种信任,即隐含着对客体价格标识者的信任,相信他(或她)对商品售价的估量必然是专业而公正的,准确而权威的。这样的价格标识者尽管匿形于茫茫人海,我们根本不知其姓甚名谁,然而他(她)必然是遵循职业道德的楷模,正义感十足,具有最大的社会公信力,无需显形便可攫取人心,允为翘楚。这样的人大多寂寞,但追随者无数;这样的人无不孤独,却深孚众望。也许,这便是所谓“德不孤,必有邻”的现代样本之一种了吧。

遗憾的是,现实偏偏告诉我们,能够信守孤独,秉持权威、公信等等孤独的价值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竟是如此稀少;并非今天稀少,而是历来稀少,像美式橱窗里的独一份,孤零零寂寥无双。高处是寒冷的,孤独的王气和稀薄的空气、孑孓的人气成正比。而当价值的丈量必须靠肉眼来端详,利益的称重任由人心来掂量,衮衮诸公们终于有机会以“朕”的姿态独断一切时,孤独就是最好的掩体,高贵堪称绝佳的迷彩,贪婪与欺诈,种种龌龊随时欲作饿虎扑食之状,什么样的道德底线只怕都无望抵挡。毕竟,“劲翔于鹪鴳之群”,要比“逸迹于跛驴之伍”难得多啊!

离开了大庭广众的透明,遮断了睽睽众目的注视,在一个黑咕隆咚的暗箱里,什么样奇诡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呢?




2008 ©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