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龙飞

汇丰银行大楼的前尘后影
发布时间:2012-09-25 文章分类:叙事记略   

184511月,根据上海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签订的《土地章程》,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北京东路的外滩地块,被辟为英商在沪居留地,绵延百年的租界历史由此起步。但实际上,章程签订之前,外滩已经出现了一些独立的英国式庭院,皆为英商开办的洋行所建。这些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注重实用,外观相对单一,兼具住宅与商用的双重功能。此后两三年间,类似的欧式建筑在外滩渐成规模。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陆续出现了120多家洋行,且重要的几乎都集中在外滩,大兴土木遂成一时之尚。这些新起的建筑开始摆脱商住合一的格局,朝着专一的商用功能转移,内部结构开始向钢筋混凝土和钢框结构过渡,外观也不再拘泥于住宅式的大屋顶,变得参差嵯峨起来。一时间,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芝加哥学派等等风格各异的大楼纷纷破土、竞相争秀,时人惊叹:“崇楼杰阁,尽成海外之观。”

现存的外滩建筑群中,除少量外,大多建成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其中,身量不高,但体态极尽雍容奢华的原汇丰银行大楼,直到今天,依然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明最杰出的摹本之一。

说到汇丰银行,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跨国银行集团汇丰集团的核心成员。汇丰银行的全称叫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864年由在香港的英国航运、贸易、工业企业中经营银行业务的怡和、沙逊、旗昌等10家洋行发起成立。紧接着,上海分行便于186543日开业。最初的办公地点设在南京东路外滩的中央饭店底层,即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借助于“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汇丰在中国的业务突飞猛进、蒸蒸日上,迅速扩张为英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私营金融机构。据记载,清政府在18741890年间举借的26笔外债中,汇丰独占17笔。在旧中国,汇丰不仅有权发行货币,1911年和1913年,还分别取得了当时中国关、盐两税的存款权;中国的一些王公贵族、官僚富商,也视汇丰为最安全的所在,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存入其中。衡量一家银行的业务,顶要紧的就是存款额。有了稳定的存款来源,汇丰的腰杆日肥夜壮。到1928年,汇丰向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放贷已达3.5亿多两白银,旧中国的金融命脉尽在其把握之中。据1932年的统计,汇丰的存款量达93亿港元,几乎是当时146家中资银行全部存款的一半,整个远东首屈一指。在1938年以前,旧中国仅有的16条铁路中就有9条的经营权为其所掌控。

随着业务的做大,汇丰在上海的办公地点屡屡扩容。1874年,以白银6万两在外滩买下海关大楼南面的西人俱乐部的房屋和大草坪,改建成3层楼。1921年,又以每亩4000两白银的价格买下南边11号的别发洋行和10号的美丰洋行的房产,将老房拆除后开始兴建留存至今的新大楼。

192155,汇丰银行大楼开工,由公和洋行负责设计、德罗·可尔洋行承建,历时25个月,于192363日竣工。大楼占地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耗资达1000万银元,差不多是汇丰银行两年利润的总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侵占此楼。四年后,日寇缴械雌服,汇丰银行重返原址。

汇丰银行大楼甫经建成,即被英国人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这是一幢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庞大的矩形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大楼主体五层,中部七层,地下一层;一楼四面有夹层。大楼正门与中部顶端蓦然耸起的半球形希腊式屋顶,挑出明显的中轴线,标志感分外强烈。以中轴线为界,大楼南北两侧严格对称。主立面外墙采用巨大的花岗岩石块镶饰,两道粗犷的横行线条在二、四层楼间通体横贯,层次分明,韵律十足,在视觉上给人以粗犷、稳固、典雅、庄重的多重感受。横行线的居中部位增加了六根爱奥尼克立柱,以单、双、双、单的方式排列,立柱背后的墙面则大块向内凹进,使整幢大楼富于变化,既严格对称,又错落跌宕,立体感尤其强烈。底层三门并立,门框上端砌成圆弧形的罗马石拱状,犹如隆起的天穹,神秘幽邃;六扇花饰细腻的铜质大门掩身于石拱之内,撩拨着世人强烈的深窥之欲。

进入大门,是八角形门厅,上面为穹顶,从地坪到顶部,高挑20米;分上下两个断面层,下层断面是构成八角厅的8根大理石立柱,上层为券门。从八角厅入内是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屋顶为巨大的玻璃天棚,皆以小块彩色玻璃镶拼而成,承重由两排大理石柱担当,这些石柱均以整块大理石雕凿而成,为当时亚洲独例。大厅中央铺设柚木地板,四围则以大理石坪环绕。墙沿底部还暗敷冷暖排风设备。

据载,这幢纯英国式的建筑物当年开工时,却专门延聘了中国风水师,从择日、破土、建运、坐向,到内里布局,俱按中国传统循例而行,并在地基下埋设压胜钱及各国银币,同时在房梁、楼角等暗处也安放了特地铸造的“上梁钱”。同样出于风水的考虑,大楼建成后,又将两尊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青铜狮,安放于大楼正门前,作为镇兽,镇守出入煞气。其中张嘴吼叫的叫史提芬,以当时汇丰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A. G. Stephen的名字命名,另一尊叫施迪,取自当时上海分行总经理G. H. Stitt之名。1935年汇丰银行仿照这两尊铜狮又铸造了两尊同样的狮子,安放于新建的香港皇后大道中1号汇丰银行总行大楼前。抗战期间,日本曾于1943年物资紧张时,试图将两地的铜狮运回日本熔化取铜。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尊铜狮,和维多利亚女皇及香港总督昃臣的铜像一起,的确已被拆卸下来运往横滨,存放在码头仓库。但没来得及回炉,1945年日本业已投降。后被美军发现,麦克阿瑟下令将其又运回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两尊铜狮虽遭日军锯割,但不知何故没能卸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对铜狮被上海市文管会移至上海滑稽剧团仓库,现存于上海历史博物馆,可供游人参观。1997年浦东发展银行获得汇丰银行大楼的使用权后,曾希望将原狮移回银行,但未果,后由浦东发展银行出资仿铸了两尊新铜狮。因其连铜狮背部的日寇锯痕也一并拷贝,仿真度极高,几可乱真。

1997年,上海市政府为重建外滩金融一条街,主动迁出大楼,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成为了大楼的新主人。在此之前,汇丰也曾有过重返故地的打算,但终因价钱谈不拢而告吹。浦东发展银行遂掷下巨资,对历尽沧桑、内外俱损的大楼进行彻底整修。当工匠们除去覆盖在八角厅穹顶及环壁上的厚厚的涂料时,竟意外地发现了多幅大型彩色壁画。这些壁画均以着色马赛克镶拼而成,表现的内容宗教意味浓郁,一望而知非西洋莫属。

汇丰银行大楼内发现被人刻意覆盖的西洋壁画的消息,很快便经新闻记者的生花妙笔传播开去,极大地挑逗起市民的好奇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将这些壁画刻意涂盖?是为了躲过“文革”浩劫,还是出于文化无国界的博大情怀?众说纷纭,天机莫测。银行方面也有意推波助澜,似乎壁画背后一定藏有宏大背景,故意放出风来,不惜远赴英伦,也要穷根究底。一起超国界跨时代的文化大事件仿佛呼之欲出,

然而事实却远没有人们炒作得那么复杂。

1949年以后,汇丰银行在华各分支机构停业,1955年上海分行设立清理处,和麦加利银行一同迁往圆明园路兰心大楼,新生的人民政权将中山东一路1012号大楼收归国有。195651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即市政府)发布公告,决定将办公地点正式从江西中路215号迁往原汇丰银行大楼。

据档案记载,为使这幢建筑适应政府机关办公的需要,市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于1956年1月开始,对其内部设施和部分建筑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修缮和改建。包括拆除底层前后两个大厅原有的营业柜台、补铺同式木质地板、对“彩色图画加以油漆”、“八角亭圆顶改变色彩”等等,“使之改建为适合于会议、宴会、舞会和机关内部文娱晚会时用”。全部预算53572元。动工之前,机管局还专门委托上海国际大照相馆,对其原貌进行了拍照留档。除了建筑物使用功能转移等原因外,决策者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即“铲除帝国主义侵略遗留下的残骸”。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公道和武力合为一体的文明,世界上本未出现。”刚刚从血与火的厮杀中崛起的共和国,没有理由也没有义务保护伴随着武装侵略进入自己家园的异国文化。此举既顺乎民意也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尽管随时光的流逝难免觉昨非而今是,然而此一时彼亦一时,历史的逻辑就是如此刻板,并不为人们的意志所转移。

相关链接:八角厅彩色壁画简介

这些壁画均以彩色马赛克为材料,分别镶嵌在八角厅穹顶和上层壁面。穹顶上的大型壁画幅面达200平方米,堪称巨制,内容取自古希腊神话。画面中心为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嵌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英文字样,周遭有太阳神、月亮神、谷物神相伴。画面外圈的十二个星座分别对准穹顶下的八幅大型壁画。据称这些壁画当初均出自意大利工匠之手,技艺甚为了得。浦东发展银行在修复时将画面中的汇丰银行标志改成了自己的标志。

壁面上的八幅壁画每幅宽4·3米,高2·4米,图案分别是汇丰银行当时在全球设有分行的八座城市,依次为上海、香港、东京、伦敦、纽约、曼谷、巴黎、加尔各答。每幅壁画都分别以这些城市所属国家的神话人物、自然地标、标志性建筑物、国旗等组成,例如上海的图案主体为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妈祖,两侧为象征长江和东海的神话人物,背景为上海外滩。东京的背景为东京皇宫外壕、霞关官厅建筑群和富士山,纹饰为日本国旗和皇室旗。伦敦的构图中有泰晤士河、威斯敏斯特宫、圣保罗大教堂。纽约的主体人物无例外地属于自由女神。曼谷有湄南河和曼谷王宫。巴黎则首推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共和女神。

(姜龙飞)




2008 ©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