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尚周(1862-1917),字文卿,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他是清末中国首批政府公派留美幼童之一,也是嘉定历史上出国留学第一人。
牛尚周(前排右一)等首批留美幼童临行前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口合影
牛尚周(右一)等留美幼童在抵达美国旧金山后合影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意识到西方之强大,需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公元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在120名小留学生中,有三个嘉定人。其中,牛尚周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最多,最全面,也最富有传奇色彩。
部分首批留美幼童长大后合影
牛尚周是个孤儿,从小寄人篱下,但性格坚强,改变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留美期间,牛尚周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与第二批留美幼童温秉忠结识了在波士顿一家茶丝店当伙计的宋耀如,他们鼓动宋耀如到学校接受教育。宋耀如在两位好友的影响下,逃离养父家,几经周折,实现了读书的愿望。
在神学院读书时期的宋耀如
1881年,牛尚周留学回国后,进入上海电报局工作。而宋耀如则在完成学业之后,成为基督教美国监理会牧师,受监理会指派,回到国内传教。
机缘巧合下,两位好友在国内又相遇了。当时的牛尚周已经成家,夫人倪珪金是徐光启的嫡系后裔,而宋耀如还是单身,于是,牛尚周把妻妹倪珪贞介绍给宋耀如,他们订婚的地方就在嘉定西门的善牧堂。
初婚时的宋耀如和倪珪贞
牛尚周撮合了宋耀如和倪珪贞的婚姻。这对恩爱夫妻生下了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六个子女,这些子女成了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牛宋两家也因此结成了特殊的亲属关系。
宋家合影(前排宋子安;二排左起宋霭龄、宋子文、宋庆龄;后排宋子良、父亲宋耀如、母亲倪桂珍、宋美龄)
牛尚周、宋耀如与倪氏家人1891年合影。前排左起:倪锡纯、倪秀芳、倪珪贞(怀抱宋霭龄)、倪珪金(怀抱牛惠霖)、徐氏(怀中倪秀贞),后排左起:宋耀如、牛尚周、倪锡令。
虽然牛尚周在1881年从美国回来后从未离开过上海,但是九年留美幼童的生涯使他成了一个美国与中国的“边缘人”,美国式的生活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喜欢喝咖啡,读英文报纸,为此长期订阅美国原版的书刊杂志,甚至还托人购买美国原版的侦探小说。
1900年代的牛尚周
有着多年留美经历的他回国后远离政治,处世低调。最初在电报局工作,发挥他的专业特长,但是很快便转到江南制造局。牛尚周有学问,而且英语流利,这使得他在江南制造局谋得帮办一职。
牛尚周的妻子倪珪金是中国最早基督徒徐光启的嫡系后裔,她早年就读于上海开埠后第一所新式女子学校——裨文女校,毕业后曾留校任教。
1900年代的倪珪金
牛氏夫妇育有子女四人:长子惠霖、次子惠生、长女惠珠、次女惠珍。
牛家四兄妹1907年在上海合影
1909年2月5日,牛尚周夫妇与次子惠生、次女惠珍在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牛宅
宋家位于虹口东有恒路628号C(今东余杭路)的老宅
1890年初,牛尚周与宋耀如在上海虹口美租界朱家木桥一带(后得名东有恒路,即今东余杭路)购地建屋,牛家和宋家成了一墙之隔的邻居。
少年时期的宋庆龄和母亲 孙中山题赠牛尚周签名照
“在那几年,我们一群孩童们很喜欢在家里房子后面大花园里玩耍。早些年时,宋家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也常来和我们一起玩。我那时最爱和子文及我们的舅舅倪德如一起玩。一有空,小一点的孩子也来参加,尤其是宋美龄和惠珠。”
——《牛惠生回忆录》
牛宋两家均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牛尚周在美国留学时曾和宋耀如透露过他喜欢做医生,但由于自己是公派留学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将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完成他学医的夙愿。
牛尚周早年出洋留学的经历使他深知学习世界先进科技等知识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把牛惠霖、牛惠生、牛惠珠、牛惠珍四个子女全部送出国门、留学深造。
1913年5月,宋庆龄大学毕业,获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士学位。1913年6月,宋庆龄回国前,表兄妹们在波士顿相聚。下图左起:宋子文、宋庆龄、牛惠珠、牛惠生、宋美龄。
牛惠霖 牛惠生
牛惠霖和牛惠生兄弟俩后来都成为民国时期上海的名医,号称“牛家两兄弟”。哥哥牛惠霖是英国剑桥医学博士,弟弟牛惠生是美国哈佛医学博士,学成回国后均成为着名的骨科医生,是上海霖生医院和上海骨科医院的创办人,两人都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的会长,在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而回国后的牛家姐妹,则主要在大学执掌教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牛家人负笈游学、勤勉磨砺,学成之后,去国怀乡、心存祖国,他们心寄乡邦、呕心沥血,为祖国诸多事业做出贡献。
(嘉定区档案局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