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煤的交响乐——杨浦市民生活画卷
 

杨浦曾经诞生中国第一家水电煤企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杨浦居民的供水、供气史不断翻开历史崭新的一页。现在杨浦人水龙头、煤气灶一开,清水哗啦啦来,汰浴、汰衣裳和烧菜啥的都在自家解决了,侬可晓得老早底的杨浦人用水、用气是哪能解决么?从解放初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给水站、煤饼炉子担当了杨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杨浦居民家里没有自来水和煤气,汰衣裳和汰菜甚至刷马桶都要到给水站,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水缸,每天从给水站提水回家烧饭洗涮。下图为1984年,位于双辽路双辽支路附近的一个给水站,给水站是周围棚户区居民每天必去的地方。每天两个水龙头边上挤满了人,许多人在那儿一边聊天拉家常,一边汰衣裳、汰被头,煞是热闹。大家注意到没有,图片中左边第二个穿白衣服、短发的妇女就是给水站的工作人员,她负责记下每个人的用水量,收取买水的竹筹,一分钱一桶水。工作人员下班后,还给水龙头加把锁。

1984年冬,双辽路、双辽支路附近的居民在街头给水站洗衣、洗菜、提水回家(苏春生摄).jpg

1984年冬,双辽路、双辽支路附近街头的给水站(苏春生摄影)

现在的杨浦人可能已经不知道煤球、蜂窝煤和煤饼炉子是咋样的?当时的每天清晨,杨浦市民常常会被煤炉呛人的烟雾催醒,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煤饼炉子生火,那生火可是个技术活,倘若蜂窝煤、煤球不够干燥,煤炉生火就慢,性急的上班族就可能吃不上一口热泡饭,于是隔壁邻居的互助友情成为了当时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些都成了现在许多中老年人的美好回忆。当时杨浦年轻人成家,小小的煤油炉是必不可少的,煤油、煤球和蜂窝煤也是重要的家庭储备物资,加上鸽子笼似的住房,映衬着当年杨浦居民生活的逼仄和和艰辛。光着脊背的年轻运煤工拉着木制平板车,穿梭于杨浦的大街小巷,木质板车上堆满了一摞摞的蜂窝煤,给家住危棚简屋的杨浦居民送去生活必须的煤饼。

1985年永吉路街头经常出没送媒的板车(苏春生摄影).jpg

1985年永吉路上运煤工的背影(苏春生摄影)

QQ图片20190426142702.png

上海市居民煤制品购买证(范复铃提供)

随着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杨树浦水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改进工艺和扩建,1990年日供水量148万立方米,供应了全市六个区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工业用水和200万市民的生活用水,占全市供水总量470万立方米的三分之一强。现在一个四横二纵集工艺合理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现代化杨树浦水厂已经展示在世人的眼前。(图四)杨树浦煤气厂也经过挖潜改造和投资扩建,1989年产煤气2.44亿立方米,为1951年的10.07倍。(图五)从1994年开始,上海居民进入了告别煤炉的倒计时,当年就有160万居民告别煤饼,2005年,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无燃煤区。2010年,上海形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的燃气体系,杨浦居民更是用上了天然气,杨树浦煤气厂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2019年杨树浦水厂全景.jpg

2019年上海杨树浦水厂全景(沈勇摄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杨树浦煤气厂.jpg

上海市杨树浦煤气厂全景

这些水与煤的交响曲构成了杨浦市民的往日生活画卷。住危棚简屋的,每天从给水站买水和隔一星期运煤饼回家;住老公房的三四家甚至七八家合用煤卫,和楼上张三抢水龙头,也和隔壁李四为分摊水费红过脸,但也在早晨喝过同一碗泡饭,甚至晚上还送过家里刚烧的红烧肉或者让隔壁阿婆帮忙看过孩子。现在“相敬如宾”、互不干扰的邻里关系,让那些已经搬迁进新公房的杨浦老人更加怀念往昔互助互帮、锅碗瓢盆的日子,那一段段曾经家家户户与给水站、煤饼炉、鸽子笼相伴的日子,给杨浦人留下黑白照片般的往日档案记忆。

(杨浦区档案馆 沈勇)

2019-05-17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2016@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版权所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326号 上海市档案馆 电话:021-627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