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11日,这是恢复高考后,上海考试的第一天。毕业于杨浦区安图中学,在农场插队的知青刘翔,坐着连部特意准备的拖拉机去参加考试。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场考试即将改写自己的人生。不过至今,他依然记得自己走进考场时那难以抑制的心潮澎湃:当将编号为136511的准考证放在考桌右上角时,他说“感到自己正在行使一个被延误了10年的神圣权利”。与他一样,在1977年冬天,7662名杨浦青年,近11万名上海考生,570万全国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农田、军营等不同的地方走进了即将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神圣考场。
(一)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次在冬季举行的高考,报考人数同样创了历史之最。在此之前,高考已经停摆了十年之久。而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源于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采纳的教育工作者建议。很快,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10月12日,国务院颁发【1977】112号文件,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由此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发布便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知识青年们无不奔走相告,欢欣雀跃。为了让尽可能多的考生了解恢复高考的讯息,杨浦区相关部门也下足了功夫。当年杨浦区参与招生工作的老同志回忆道:“我们要求各基层单位通过动员大会、广播大会、大字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今年高校招生工作重大改革的重要意义,大造声势、大力发动广大青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报考大学”。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同时发表《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进行重大改革》的通知
由于这是中断了11年后,高等学校第一次通过文化考试进行招生,考生年龄放宽至30周岁,为此出现了许多单位和家庭师徒、师生、兄弟姐妹一起参加考试的情形。当年上海市考生中年龄最小的是邯郸中学的七九届学生沈宇,刚年满15岁。受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1977年高考不便全国统一进行,而是由各省、市单独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等一系列工作。
1977年高考考场内考生正在考试(图片来自网络)
(二)
对于很多长期在基层磨炼的人来说,恢复高考的喜讯无疑是点醒其宏图壮志的一记春雷。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几百万青年申请报名,开始准备考试。经过动员,杨浦区有9353名青年申请报名,最终有7662名青年参加了文化考试。
不过,要想把握住这次历史性机遇,挑战也很艰巨。从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到正式考试,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对于众多在知识荒漠中生活十年的考生来说,复习的困难可想而知。他们很多人白天出工,晚上复习,为了能抓住这难得的考试机会,他们借资料、抄习题、挤时间看书。回忆当年,刘翔说:“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娴熟地掌握数学、语文、政治、史地这四门高考课程,对我这个七五届中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在既没有辅导老师又没有复习提纲的情况下,只得依靠中学读书时保存下来的教科书,和父母寄来的几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来复习迎考。因为白天要继续工作,复习时间只能放在晚上。那些日子里,我一下班就捧起复习资料,直到深夜才睡觉。满脑子塞的尽是‘二元一次方程、安史之乱、唯物主义’等公式、概念。”
蜗居斗室,孤影苦读的刘翔
1977年底,570多万考生纷纷从各个岗位走向考场,迎接这次沉寂十年之久的命运挑战。杨浦区当时设立11个考区(文科4个,理科7个),326个考场(文科91个,理科235个),组织动员了近1300名中学教师员工担任考区工作人员,热情为考生服务。高考还得到了工厂、里弄、商店、交运、医务、菜场、公安等来自全社会和各个部门的热情配合,“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千家万户的关心,成了社会的一大喜事”。
(三)
12月26日,上海市高校招生工作全面完成,近两千名教师参与评卷工作。当年冬天,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7%。杨浦区有9353名青年申请报名,有7662名青年参加了文化考试(其中文科2094人,理科5568人)。经过阅卷评分,2541名青年通过考试,参加了体检,占参加文化考试人数的33.2%,录取率相较全国平均水平遥遥领先。
在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上,1978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考生的各科考试成绩全部公布,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当年共610万人报考,全国统一考试时间定于7月20日至22日,录取40.2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级考生入学仅相隔半年,又于1982年同届毕业,这也是中国高考史上少见的特例。
1978年高考准考证(杨浦区档案馆馆藏)
(四)
恢复高考是一项拨乱反正的重大决策,它纠正了“知识无用”观念,尽管1977年录取人数有限,但它却激起了千千万万学子重拾书本、改写命运的希望,引发了全社会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对教育秩序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当年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所言:“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中小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一件大事”。
从恢复高考至今,杨浦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公认的教育强区。区域内坐落着10余所各类高等院校,数量超过了全市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样,从小学到高中,民办到公办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实力突出,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
特别感谢1977年高考亲历者刘翔提供素材。
(杨浦区档案馆 郑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