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路绿地随处可见的应急避难设施指示牌
平时是个大型绿地,可供市民休闲、娱乐和健身,当地震等大规模灾害出现后,可在3-4小时内紧急启用应急厕所、深井水、供电等设施,供6000人应急避难30天以上。上海市首个I类应急避难场所已建成并可投入使用。I类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设置食品、药品、饮用水等物资库,并配备通信设施的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将重点建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区域。人口密集区域的人员30分钟内可步行到达应急避难场所。
首个I类应急避难场所建在大连路公共绿地,占地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此前,上海各区县已经按照各自情况建造了不少应急避难场所,但这些场所不是建设不规范,就是配备设施不齐全、不统一,标识标牌也各不相同。”市民防办有关人士介绍说,地下民防设施建在地下,主要是用于防空袭,因此生活保障设施很难建全。
此次建成的大连路绿地应急避难场所主要用于避灾,其生活保障设施可谓一应俱全。该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厕所被埋在草皮底下,灾害来临时,只要挖去地面草皮,搭上帐篷,就是一个临时厕所。
除此之外,该避难场所还配备有发电机,还在绿地地下挖了一口200米深的深井,深井同样被绿色草皮覆盖着,深井的出水口是个消防栓,旁边配有电子控制箱,断水时深井可自动为灾民提供生活用水。避难场所内还设有5至6个应急供水点,可随时为灾民提供安全、清洁的生活用水。
另外,应急避难场所还备有应急指挥系统,一旦出现灾害,系统完全可以及时将信息传输给有关方面和告知灾民。为了统一避难场所标识标牌,民防部门现正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标识标牌标准,而这些已经在大连路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开始尝试。
2012年底,上海市将建2-3个I类应急避难场所。而面积略小的II类和III类应急避难场所主要由各区县建设,II类应急避难场所,其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1000米,灾民在里面可避难(生活)10天至30天。
(蒋遵和摘自《新闻晨报》作者谢克伟,摄影陈征、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