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75周年
[3月22日是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胜利75周年,缅怀革命先烈,发扬工人阶级优良的革命传统,特收集有关图片史料作一回顾,以飨读者。]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从此,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为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建立人民的政权,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军阀统治,配合北伐进军,先后于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一、第二次武装起义由于缺乏经验、准备不足等原因而失败。
1927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召开联席会议,专门建立了由陈独秀、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汪寿华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作为领导进行起义的最高决策机构。在特委会领导下,扩大工人武装起义力量被放在首要地位,全市建立了一支3000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并根据特别军委制定下达的《武装起义训练大纲》抓紧进行军事训练,工人纠察队的整体军事素质和各级指挥员的指挥水平有了迅速提高。上海工人阶级随时准备总罢工,举行武装起义。
3月16日,特别委员会决定建立武装起义总指挥部,总指挥周恩来、副总指挥赵世炎,总指挥部设在闸北。
1927年3月21日12时,上海上空响澈汽笛声和钟声,上海80万工人阶级及其3000多名工人纠察队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总罢工,开始第三次武装起义。汽笛声和钟声过后,工厂机器停转,水陆交通断绝。起义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指定地域集结,下午一时起同时对各战区的敌人发起猛烈进攻,整个上海枪炮声四起,喊杀声震天。经过激烈巷战,南市首先告捷,接着捷报频频传至武装起义总指挥部,当天晚上,除闸北外其余6个地区相继解放。
闸北是敌人防御力量最强的地区,有多处军事据点,武装起义爆发后,攻打闸北的1400多名上海工人纠察队员,将敌人压缩在北火车站、商务印书馆俱乐部和天通庵车站三处,起义总指挥周恩来亲临战场,进行指挥,战至22日傍晚,终于肃清了闸北之敌。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经过30小时的激烈战斗,解放了除租界以外的整个上海市区。消灭北洋军阀部队3000多人和2000多名武装警察,缴获大批武器装备。上海工人和群众300多人在起义中献身,负伤千余人。上海工人阶级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这次起义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