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清王朝建立后,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等10位皇帝。除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未建陵寝外,其余9位皇帝分别在今河北省遵化市、易县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寝,即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位于燕山山脉的南麓,距北京125公里,始建于清顺始十八年(公元1661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陵区依山而建,因地制宜,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和谐统一。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昌瑞山以北为“后龙”,系来龙之地,它从陵后长城开始,向北经过少祖山雾灵山,蜿蜒起伏,延伸到承德附近,西端与密云县接壤,东面则直达遵化市。整个后龙奇峰秀岭,群山叠翠,气势磅礴,绵延不绝,可谓雄奇灵秀,令人心旷神怡。前圈部分是陵寝所在地,占地48平方公里。南以大红门为起点,东西分别建风水墙,总长达20多公里。风水墙随山而建,东经马兰峪向北,直达马兰关,与长城相接;西跨西大河,穿越高低起伏的丘陵,径抵黄花山南麓,围护陵区的安全。在峰环雾绕之间,白桥碧水,红墙黄瓦与苍松翠柏交映生辉,疑是蓬莱仙境。
中国帝王陵寝,强调“风水”。中国古代风水术认为 “风水宝地”应是:其北有连绵高山以为屏障,南有远山近丘遥相呼应,东西两侧有低岭环护,内有宽阔平原,并有河流蜿蜒其中,所谓“四神地”。
清东陵陵址正是这种“四神地”。强调“总以地臻全美为重”,力求符合中国传统“风水”模式。整个清东陵北倚层峦叠翠的昌瑞山,东临马兰峪丘陵起伏的鹰飞倒仰山,西接耸入云霄的黄花山,南据天然翠屏宛若倒扣金钟的金星山。更南为象山、烟墩两山对峙,形成一个险峻的陵口,名为兴隆口,整个陵区之水汇集于此,直泻淋河。
清东陵共有14座帝、后、妃陵寝,其中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这些陵园以孝陵为中心,分布在东西两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清东陵入葬的人物,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葬入顺治皇帝,到1935年葬入同治皇帝的最后一位皇贵妃,历时272年,共埋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这里有许多清朝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如在位时间最长、功绩卓着的康熙大帝,掌权最久、寿命最长的乾隆皇帝,辅佐两代幼主、富有传奇色彩的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达半个世纪、闻名中外的慈禧太后,以及身体能够发出香味的维吾尔族女子香妃,等等。
有清一代,各陵寝均设有众多文武官员守卫和管理陵寝事务。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和忌辰举行大祭,每月朔望举行小祭,仪式极为隆重。辛亥鼎革以后,按国民政府《保护皇室八条》规定,设东陵办事处,由专人守护。然而,民国年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清东陵屡遭浩劫,无数葬宝被抢掠。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派军队炸开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的地宫,劈棺椁、抛尸骨,将价值连城的珍宝洗劫一空,史称“东陵盗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清东陵的保护。1952年成立了清东陵文物保护所,对陵寝进行管理。1961年,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正式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大会上,清东陵以深厚的历史、科学、艺术内涵获得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次展览由清东陵文物管理处与上海市档案馆联合举办,展出内容以清东陵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清代宫廷皇家用物、帝后妃在宫中活动的历史档案为主,辅以清东陵精品建筑仿真模型。档案是信息的载体,历史的记忆,社会的财富,文明的传承。档案可以明得失,辨是非,资借鉴,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举办本次展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发人类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将清东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给广大的上海朋友。
|